微信号:13696566200
提到运动品牌,年轻人们最津津乐道的通常是耐克、阿迪达斯和彪马等国际大牌,然而如果谈及国产运动品牌,特步、李宁、安踏以及鸿星尔克是绕不开的名字。可在上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有一个名字曾经风靡全国,成为了中国的“鞋王”,那就是“双星”。
而双星的创始人汪海,他的故事也与这家企业一样充满传奇色彩。汪海将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发展成了跨国、跨行业的庞然大物,不仅在制鞋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后来还将双星带入了轮胎行业,再度获得了辉煌的成功。然而,这位曾经带领双星集团屹立三十多年的掌舵人,却因一场“拆分公司”风波,不得不黯然离开了总裁的位置,带着一丝落寞离开了自己曾经亲手打造的王国。
那么,中国的双星是如何成长为如此庞大的企业的?汪海与双星之间又有哪些曲折的故事与恩怨呢?
汪海1941年出生在山东微山湖旁的一个小村庄。九游官网app父亲是建国后的第一批公务员,担任村长,汪海从小就受到家中熏陶,怀揣着浓厚的爱国情怀。19岁那年,他光荣参军,加入了部队,凭借出色的表现一路晋升,最终成为连指导员,并参与了抗美援越战争。1971年,汪海从部队转业,分配到青岛的一家国营企业——橡胶九厂工作。凭着他的踏实肯干,汪海从一个普通的厂员开始,凭着辛勤工作,最终成了厂长。
在橡胶九厂,主要生产的是解放鞋,然而不久后,汪海得知一则令他震惊的消息:鞋子卖不出去了,商业部门决定停止收购厂里的产品。这对于汪海而言是一次巨大的打击,不仅因为他刚刚升任厂长,更因为厂子里有上千名员工面临着失业。这几百双解放鞋是上级分配的任务,企业也由国家所有,突然就被通知不收购,简直让人感到无路可走。
尽管汪海身处困境,但他没有放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整个厂子的责任,眼看情况无法扭转,他决定带领员工背着鞋箱偷偷跑到市场上去销售。寒冷的冬夜,汪海和员工们顶着严寒,带着鞋子四处兜售。尽管这是一场冒险,但这一举动却很快被上级发现,商业部门怒不可遏,决定断绝与橡胶九厂的一切联系,停止收购他们的产品。
然而,汪海已经走投无路,他根本无暇顾及上级的指责,唯一的选择就是将这些鞋子卖出去。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市场推广中,不论城市大小,不论地区远近,从青岛到周边的烟台、石家庄、南京,汪海带着团队四处奔波,经过一年的艰苦努力,竟然将那两百多万双鞋全部卖了出去,创造了一个奇迹。
更重要的是,这一经历让汪海意识到,自己的产品在自由市场中是有前景的。与商业部门断绝关系后,汪海反而打开了一片新天地,成为改革开放后最早实践市场化运作的国有企业之一。
当时,改革开放才刚刚开始,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效率低下、管理混乱的问题,很多员工即便不做事,依然可以领取工资。但汪海不同,他脱离了这些规章制度的束缚,在短短的时间里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将许多不必要的部门合并,尤其是大力扩充销售部门,这一系列举措使得整个厂子的运作效率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然而,汪海面临的竞争环境异常严峻。西方的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其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无可比拟,给国内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汪海从未放弃,他不畏强敌,带着巨大的压力,跑遍了全国各大交易市场,用几乎所有的方式推广自己的品牌。经过不断的努力,双星不仅成功将产品出口到海外,还在几年内创造了几千万美元的利润。
随着双星声名鹊起,国内的销售网点也迅速扩展,连锁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随着连锁店数量的增长,销售额却未能同步增长,亏损迅速出现,财政压力不断加大。此时,汪海再次出手,他冒着风险,将全国的连锁店出售给了私人承包商。这一决定让他饱受非议,许多人认为他是在“卖国有资产”,但汪海坚信,只有让员工自己去努力创造财富,才能激发他们的潜力。
这一举措激发了员工的斗志,也为后来的企业发展开辟了新道路。1984年,双星取得了一定成绩后,汪海宣布将举行一场新闻发布会,邀请全国数十家媒体参会,并让他们试穿公司新款鞋子。这一举动让双星得到了大量曝光,媒体纷纷报道,汪海以不到一万元的投入,成功为公司打响了名气。
然而,这一事件也引起了纪委的关注。汪海的举动被认为是在违反国企管理规定,涉及铺张浪费和不当手段。然而,汪海并未退缩,他拿出一系列数据和分析报告,成功为自己的行为辩护。
除了营销上的突破,汪海还在售后服务方面进行创新。当双星的鞋子逐渐打入市场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质量问题。有些人持有“卖出去就好”的态度,但汪海却对此深感不满。他召集公司高层开会,并亲自带领全体员工检讨,最后通过电视公开向消费者道歉,承诺对质量有问题的鞋子进行免费更换。最终,汪海用他的诚意和创新方法成功化解了公关危机,反而让双星的销量更上一层楼。
进入90年代后期,外资和合资企业的涌入,给中国鞋业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虽然双星在市场上没有亏损,但也感受到了不小的压力。就在许多公司转向高科技产业时,汪海却看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潜力。他敏锐地意识到,轮胎市场将会迎来大爆发,而轮胎正是橡胶制品,恰好是他最熟悉的领域。
汪海的眼光果然没有错,他向濒临破产的华青轮胎投资了一亿多元,迅速帮助该公司恢复了盈利。随后,他继续收购东风轮胎,将其从破产边缘拯救回来。汪海的坚定决心和创新思维,最终使双星轮胎成为了中国名牌,跻身行业前五。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双星从一家国营小厂,发展成了一个横跨多个行业的大企业。汪海带领双星站稳了全球制鞋市场的顶端,并成功进军其他行业,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巨头之一。尽管晚年面临“国企私有化”和内部公司分裂等问题,汪海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继续为双星发展出谋划策。
2002年,双星集团成立了新的制鞋公司“双星名人”,但这家公司由汪海控股,引发了外界的不满,认为这是“假公济私”。汪海对此回应道,双星能有今天的成就与他密切相关,这部分资产理应归他所有。
2013年,汪海正式退休,告别了他辛勤耕耘的事业。虽然他已经72岁,但他在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身影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心中。无论是否再度出山,汪海的传奇永远铭刻在中国商业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