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13696566200
咱民间常说“父母之恩重如山,子女反目成仇敌”,这种家庭悲剧其实在生活里太常见了。
好多父母一辈子辛辛苦苦把孩子拉扯大,结果到老了,和子女成了陌生人,有的甚至还闹到打官司。
其实啊,这往往不是一下子就闹起来的,是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问题,就像埋了三颗“定时炸弹”。
有些父母,要么是出于保护孩子的心理,要么就是想掌控孩子,总想给孩子规划人生,从选专业、找工作,到挑对象,啥事儿都要插手。
这种过度的干涉,不光把孩子的独立空间给剥夺了,还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就拿电视剧《都挺好》来说吧,苏明玉的母亲就把她当成“工具人”,强行安排她的学业和人生,结果把女儿给逼得寒心离家出走了。
有的父母逼着孩子放弃自己理想的工作,回老家考公务员;有的父母因为孩子拒绝相亲,直接就跟孩子断绝关系了。
心理学研究显示,那些过度控制孩子的父母,养出来的孩子要么就特别叛逆,要么就过度依赖父母。
真正爱孩子,就应该像放风筝一样,给孩子指引个方向,但也得让孩子能自由飞翔。
父母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在物质分配、情感关注这些方面,会不自觉地厚此薄彼。
他们父母从小就偏爱弟弟,哥哥考上大学的时候,学费是自己在打工挣钱的,而弟弟买房的时候,父母直接就给全款支持了。
被偏爱的孩子可能会骄傲自大,被冷落的孩子心里就会怨恨,兄弟姐妹之间反目成仇的例子可太多了。
“养儿防老”本来是个挺好的传统观念,可要是被异化成情感绑架,那亲情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有些父母把子女当成提款机或者情绪桶,退休了就要求子女24小时随叫随到,生病住院了就把所有责任都推给某一个子女,甚至还会用“不孝”这种道德大棒来威胁子女。
更让人寒心的是,有些父母还会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家孩子比较,制造焦虑,比如说“你表弟都买车了,你还在租房”“别人家女儿每月给父母五千,你呢?”
父母要是只知道消耗子女的耐心和爱意,再深的亲情也会在一天的消耗中被消磨得干干净净。
要是想避免亲子关系走到破裂的那一步,关键就是得建立清晰的边界,还要有平等的沟通。
父母要学会放手,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选择;子女呢,也要理解父母不是完美的,用耐心去化解两代人之间的矛盾。
有个心理咨询师分享过一个案例,一位妈妈发现自己老干涉女儿生活后,就主动在冰箱上贴了个“停止说教”的纸条,后来母女关系就慢慢缓和了。
这就告诉我们,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只要愿意放下那些固执的想法,亲情就有重新变好的可能。
要是不知道好好经营,再深的血缘关系,也会被这三颗“炸弹”给毁得不成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