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13696566200
今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数日前,在《运城日报》上读到一篇有关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弘扬抗战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其中配发了一组至今仍健在的抗日老兵的照片。凝视着他们沧桑而又刚毅的面容,思绪万千,心绪久久难以平静。祖辈和父辈曾经为我们讲述的他们亲历的那段有关抗战的历史与故事,瞬间如汹涌的潮水在脑海里涌现奔腾。那是一段充满辛酸的血泪史,那是一场举世无双的伟大战争,更是一部军民一心、同仇敌忾的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母亲出生于抗日战争初期的1938年,童年是在东躲西藏、四处逃难的日子中度过的。时至今日,每每忆起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母亲仍悲愤交加。那段沉痛的历史,也随着母亲的讲述,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姐弟脑海之中。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初夏,日寇侵占了晋南的大片土地。一天午九游体育官网后,外公和外婆一家老小正聚在窑洞里吃饭时,突然传来一阵惊恐的喊声:“鬼子进村啦!”宁静的村庄顿时鸡飞狗叫一片混乱,乡亲们拖家带口四处逃散。年富力强的外公立即安排一家妻儿老小迅速逃离,又让自己的弟弟踩在自己的肩膀上爬上窑顶,顺利出逃。当外公做完这一切,正准备逃离时,鬼子突然破门而入。凶残的敌人举起刺刀在外公的腹部连捅数下,手无寸铁的外公顿时倒在血泊之中,惨死在自家院子里。
那个悲惨的日子是1938年农历六月二十三。那一年,我的外公年仅36岁,而我的母亲出生仅40天。
那天暮色时分,当逃难回家的太外公看到自己的儿子倒在血泊中的惨状时,悲痛欲绝,顿时昏倒在地。正值壮年的外公走了,这个家的顶梁柱顷刻之间坍塌了。年迈的太外公因不堪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从此精神失常。失去丈夫的外婆强忍悲痛,抱着幼小的母亲,领着年少的舅舅四处逃难。就这样,母子三人忍饥挨饿,东躲西藏,在枪炮轰鸣的恐惧中艰难度日。
幼小的母亲跟随外婆和舅舅在颠沛流离的逃难途中一天天长大。鬼子的扫荡使原本就不算富裕的家从此一贫如洗。牲口和粮食被抢,土地荒芜,日子过得异常艰难。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外婆还是咬咬牙,将母亲送进了学校。尝尽人间悲苦的外婆希望母亲能够接受新思想和新教育,长大后能有所出息,不再受苦受难。为了凑齐学费,白天,母亲去学校上课,外婆领着舅舅在田间劳作;晚上,母女俩又在昏黄的油灯下纳鞋底、做鞋帮。等鞋子做成五六双之后,外婆便用包袱将做好的布鞋包好,等城里逢集时,由我母亲抱着这些一针一线、熬夜做成的一双双布鞋,步行到离家十八里外的水头集市去卖。尽管如此,仍无法凑齐一年仅40元的学费。已考入高小的母亲,终因家境贫寒不得不中途辍学。
外婆在艰苦的岁月里终日起早贪黑辛勤劳作,耕种、收割,缝衣、织布,每日操劳不止,忙碌不停,终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在母亲20岁那年,不幸离开了人世,年仅57岁。
学生时代的母亲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而且能歌善舞,因而深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然而,出生于战争年代的母亲终究未能完成自己的学业。这成了母亲一生中最大的遗憾。 母亲常对我说,她这一生做得最多的梦,就是有关上学读书。直到结婚生子后,还常常梦到儿时背着书包去上学的情景。我有时会想,如果我的外公没有惨遭杀害,太外公就不会精神失常,外婆就不会过早辞世,我的母亲也不会中途辍学。
我的亲人所经受的苦难遭遇,只是无数家庭的一个缩影。母亲曾对我说,她童年所在的村庄里,与其年龄相仿的小伙伴中,很多人同她一样,从小就失去了父亲。他们有的被日本鬼子活活杀害,有的被抓去当苦力一去不复返,还有的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壮烈牺牲。
母亲曾对我讲,成年之后,她当时找婆家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对方一定要父母双全。从小失去父亲、过早体味人间冷暖的母亲,希望能在新的家庭里找到失去的父爱,也希望自己未来的孩子能够享受祖父和祖母赐予的温暖与呵护。
1936年,自山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毕业后的祖父踏上教育岗位。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日寇占领闻喜,学校被迫停课,祖父无奈返乡。我们的村庄坐落在闻喜县境内的同蒲铁路沿线,交通便利。抗战期间,这里也正是日本鬼子驻扎的地方。听老人们讲,那时站在村口就能看见鬼子在铁路旁修筑的“小吉岛”炮台,还能看到端着枪站岗的日军士兵。
1939年,返乡不久的祖父被乡亲们选举为村长。当时,日本鬼子经常来村里抓人、抢粮食,稍有反抗,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此时接任村长一职,无疑是将自己推上了风口浪尖。祖父在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的内心很不安。一是担心自己太年轻挑不起这份重担。二是担心日本鬼子的残害。”可是,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抗日救国,义不容辞。
年轻的祖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毅然用他那副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那一年,我们的祖父年仅24岁。接任村长后,祖父积极投身抗日斗争,带领乡亲们与日寇机智周旋,极力保护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他暗中为八路军提供粮草、鞋袜,组织村民为八路军送弹药、抬担架,并全力保护和救助伤员。
一天,日本鬼子进村要粮食,祖父压根就没有收集,佯装收不起来。恼羞成怒的鬼子便将祖父抓走,用枪顶着祖父的后腰。就这样,祖父被鬼子押解着一步步走出了村庄。心惊胆战的祖母一路小跑撵至我们村庄的南门口,望着被鬼子押解着的祖父的背影渐行渐远,心急如焚,坐卧不宁。可怜的祖母不知道日本鬼子要将祖父押解至何处,不知道他接下来将会遭遇到什么,能否活着回来。
日本鬼子押着祖父走出村庄,一路向南,行至夏县沙流村时又转折向西,途经夏县的大里村和中晋村,一直将祖父押至距离我们的家乡闻喜县西庄尔头村约十里地的夏县西晋村的一个土岭上,然后将祖父捆绑在一棵柿子树上肆意殴打,以此逼迫祖父帮他们收集粮食。家住西晋村的四老姑得知自己的哥哥被日本鬼子抓捕又惨遭殴打之后,心急如焚,立即和老姑夫一起央求乡邻亲友全力营救。经过种种曲折与不懈努力,祖父才得以脱离虎口。
抗战期间的某天夜里,正当祖父祖母和家人进入梦乡之时,忽然听到大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深更半夜的,谁会在这会子登门造访呢?兵荒马乱的年月,半夜时分忽闻敲门,谁都会心生惊恐。此时的祖父担任着村长一职,更是担心出什么事情。他立即翻身起床,走出屋子,穿过院子,走向大门。满心疑虑的祖父边走边大声说道:“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门外的人听到祖父说话之后,急切地说道:“说这个干啥?赶紧开门!”
祖父打开家中那扇厚重而又古老的大门,出现在眼前的竟是他多年未见的老同学、当时已担任八路军某部司令员的樊马义将军。看到焦急万分的樊将军,祖父瞬间明白了什么,立即将其迎入家中,又将大门牢牢关上。原来,樊将军在执行任务途中遭遇日本鬼子的追捕,为了甩开穷追不舍的敌人,机智勇敢的他深夜绕行至我们村庄,找祖父寻求庇护。连夜赶路的樊将军又累又饿,祖母立即动手为其做了一碗香喷喷的手擀面。樊将军吃完饭后,祖父迅速将他隐藏在我们家的一间暗室里,次日清晨给他换了一身自己的粗布衣衫,带其绕过鬼子的炮台顺利出村,直奔稷麓县人民政府。
祖父与樊马义将军不仅是同窗,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祖父还曾跟随樊将军做过党的地下工作,彼此交往密切,情同手足。能亲自护送樊将军安全离开,并顺利脱险,祖父倍感欣慰。此后不久,此事被人告发,“黑狗子们”三天两头来家里找麻烦,逼迫祖父交代樊将军的去向。祖父只好东躲西藏,勉强躲过一劫。
《运城日报》上刊发的那篇有关纪念抗战胜利的文章,我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其中刊发的那组抗日老兵的照片,更是看了一遍又一遍,仍不忍释手。尽管他们的容颜已不再年轻,身姿已不再挺拔,但军人的风骨与神采依旧。他们的目光无不透着中国军人特有的果敢与坚毅。从他们炯炯有神的目光中,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始终坚守的那份保家卫国、维护和平的崇高信念,他们周身透出的那份英勇不屈的奕奕神采,更彰显出中国军人浴血奋战、宁死不屈的顽强精神。他们胸前佩戴的一枚枚熠熠闪光的勋章,不仅仅是他们个人与家族的荣誉,更是共和国的骄傲与荣光。抗战时期,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他们一样的抗日将士,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铸就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安宁与繁荣盛世。
那组抗日老兵的照片,每一帧下方都有简短的文字介绍。从他们的出生年月不难看出,这些抗战老兵大多已年逾九旬,有的已是百岁高龄。望着他们沧桑而又刚毅的面容,我忽然意识到,这些抗战老兵和那场战争的亲历者已经或正在一天天离我们远去,但那段沉痛的历史不能忘记,中国人民面对强敌,英勇不屈、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更需要代代传承。
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飞速发展。无论军事、科技、航空航天,还是交通航海、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每个人都体认到中国式现代化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如今的世界并不太平。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我们尤其体会到我国高举和平发展旗帜,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做世界和平的守护者,是对抗战精神国际维度的积极拓展,为世界和平发展和稳定注入了强有力的中国力量。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