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13696566200
老百姓常说:“老故事也能讲出新味道。”这句话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全球热映中得到了生动印证。作为楚文化发源地,湖北正用新时代的智慧,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让古老的传说“触网新生”,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创新的特色道路。
老树发新芽:给传统文化装上“科技芯”。在武汉光谷的动画工作室里,技术人员把曾侯乙编钟的纹路“搬”进电脑,通过3D建模让青铜器上的图案在电影里“活”了起来。这种“老手艺+新技术”的组合,就像给传统故事插上了翅膀。襄阳影视基地更是玩出了新花样用虚拟拍摄技术把诸葛亮故居和科幻特效无缝拼接,让哪吒在古香古色的场景里施展现代法术。这些创新不是丢掉传统,而是在热干面里加芝麻酱,既保留老味道,又添新香气。
老戏新唱法:让年轻人爱上“祖宗宝”。在湖北省博物馆,AR眼镜让游客能看见“复活”的楚国将士在编钟旁起舞。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吸引了无数年轻人打卡。电影《哪吒》里,制作团队把楚式漆器的红黑配色变成龙宫主色调,让古老美学变身“国潮爆款”。就像武汉户部巷的老字号用抖音直播卖豆皮,传统文化找到新表达,自然能圈粉年轻一代。
老酒新瓶装:给中国故事穿上“国际衫”。当哪吒踩着风火轮“飞”进海外影院时,湖北团队给传统文化披上了“世界皮肤”。他们像给汉绣设计了潮流卫衣那样,给电影里的青铜器加上“多语种弹幕解说”,给楚式漆器纹样配上“动态文化百科”。这种“旧味新装”的巧思,让曾侯乙编钟纹路变身国际潮玩元素,使《楚辞》诗句化作社交媒体表情包。从武当的武术变身纽约的街舞大赛指定动作,到热干面的制作过程登上TikTok挑战赛,湖北正用年轻人熟悉的“世界语言”,让中国故事既保留老底子的醇厚,又穿上国际化的新衫。
老汤要慢熬,好戏靠新编。湖北的文化创新实践告诉我们,传统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而是可以常看常新的活水。当编钟遇见数字技术,当古诗词碰上短视频,沉睡的文化基因被新时代唤醒,既能滋养中国人的精神家园,也能搭建通往世界的文化桥梁。这样的传承创新,就像长江水遇三峡大坝,既保持着奔流千年的气势,又迸发出照亮时代的光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荆州广播电视台”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荆州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荆州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