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号:13696566200
2025 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今年,哪些热词热点引起两会关注?研究事儿“两会观媒”栏目,聚焦代表委员关于文化传媒领域的提案议案,和读者一起倾听两会声音、解析热点话题。
网友提问:这几年,身边的传统文化元素变多了,国风国潮兴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更好贴近时代,持续焕发生机活力?
近年来,许多传统文化主题的博物馆美术馆人流如织,大街上的新中式服饰时常可见。我与一些年轻人交流时,发现他们对学习书法和国画有着浓厚兴趣。古老的文化宝藏转化为澎湃的国风国潮,这正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现。
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始终相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与当下心灵的对话能力。我们要以当代视角持续创新创作,通过跨界联动、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等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起来,成为“活的语言”。比如现在很多传统曲艺工作者将流行元素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或是通过昆曲水袖动作捕捉数据驱动人工智能生成舞蹈。这也启示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同行中总是能迸发新的魅力火花。
千篇一律的仿古建筑、流水线生产的跟风商品,实质是消费主义对文化符号的简单挪用。通过调研,我建议加强文旅融合发展,采取差异化策略,发展具有各地特色的文旅产业。各地在发展文旅产业时,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突破口,深入挖掘民间传统习俗,培育更加丰富的产品服务业态,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原创性和创新性的体验场景。
如何打造新时代国家文化符号、传播好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我一直努力思考并付诸行动。这些年,我围绕如何谋划构建新时代国家文化形象标识体系,更好助力文化符号对外传播“架桥”“破墙”开展调查研究。今年,我将继续履职尽责,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多参与到民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事业中,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更多力量。(本报记者刘博通采访整理)
国风国潮是近年来最具热度的传播话题之一。从马面裙成为“新中式时尚”,到舞剧《只此青绿》开启“青绿审美”,再到游戏《黑神话:悟空》带火山西古建筑……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时尚的交融碰撞,让越来越多中华文化元素“上镜”“破圈”“出海”。主流媒体把握“流量密码”,深挖传统文化当代价值,创新表达、精品迭出。人民日报《新千里江山图》、河南卫视《唐宫夜宴》、China Daily《璀璨非遗》特刊等众多力作刷屏热传,打造了文化传播新名片。
这股中式美学浪潮,让国风国潮成为当下备受瞩目的文化现象。其背后,是随着综合国力提升而不断增长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审美契合与创新转化,是成熟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和极具活力的消费市场,是社交媒体内容的活跃创造和多元表达。
国风国潮让古老文化以崭新姿态走进大众生活,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热点。据《2024年中国国潮经济发展状况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2023年中国国潮经济市场规模突破2万亿元,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力推动了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文旅资源开发利用等。未来,要继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加强研究保护、鼓励创新利用、促进产业发展,破解同质化开发、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让国风国潮持续涌动,更好满足大众文化需求。(杨 阳)九游官网app